页头
位置:首页>> 院长语录 >>软件学院培养模式与教学分析
软件学院培养模式与教学分析
文章来源:张桂平
责任编辑:张桂平
发布时间:Mon Feb 15 13:56:21 CST 2016
点击率:27474
字体大小:字号: | |
2003年工作及全国软件学院工作调研学术汇报
(根据张桂平院长发言整理稿)
 
   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北方软件学院成立于2001年9月,招生专业为“3+1”高级系统设计及软件专业,两年来共培养毕业生125人,就业116人,总就业签约率92.8%,学生毕业分布在诸如东软集团、大连华信、台湾凌阳、北京富士通、NTT、苏州优码、天津大宇宙、明基电脑等国内著名公司、日资及台资企业。该专业作我我院特色专业,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肯定。
    2002年,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,我院开办“2+2”软件工程专业,首批经选拔招收36名学生,分别来自于电子、机械、动力、发动机、国经等专业;在高职专科方面,我院2002年共招生187人,2003年预计招生200人。截至2003年7月,我校在校生总数为223人。2003年10月,预计在校生总数将达到700人。
一、软件学院的培养模式方面
1、教育部所属35所软件学院的培养模式分析
由于教育部属院校多数为重点院校,普遍具有硕士授予权,教育部曾发文允许这些学校招收2+2转专业培养模式的学生,但实际操作上只有同济大学等少数学校,在本校开办了2+2,多数学校将培养方式定在工程硕士培养上和应届本科上。
2、省内软件学院培养模式分析
在省教育厅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,2002年辽宁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2+2省内跨校招生的试点,使得部分一直梦想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有了转专业的可能。大连理工、东北大学属部属院校,在招生上这些学校软件学院除享受教育部的招生政策,具有工程硕士、本科的招生资格。从2002年2+2招生的实际效果来看,大连理工、东北大学这些重点院校还是受益颇多,很多同学是想因此进入重点院校。
3、招生及培养模式的建议
我们建议在我省软件学院的发展上,在重点院校和普通院校的政策安排及计划安排上,要有所侧重,对于重点院校可以鼓励他们扩大工程硕士招生、支持他们面向全国招生;对于普通院校要积极支持进行省内直接招收计划内本科、专科、专升本和同等学校跨校2+2等,适当扩大这些学校的招生自主性。目标是扩大生源这块“蛋糕”,以免所有院校都集中在辽宁挖掘生源,产生不良的竞争,生源质量不易保证,也不利于我省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。
二、教学方面
1、部属软件学院教学分析
 根据对部属软件学院教学的调查分析,在教学及培养方面在理论教学方面的侧重还是很大,这也是这些学校师资特点决定的。部分学校几乎是全面引进原版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和课程,真正针对软件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还是较弱,这些学校普遍都是2001年9月建立,2002年招生,至今还没有的毕业生,因此在市场反馈上还没有体现出来。
2、省内软件学院的教学分析
我省的软件学院多数在2002年招生,所有的教学还没有得到就业市场的反馈,但从大家的教学计划来看,部分学校还是沿用原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思路,用于标榜软件特色的专业课程,由于师资的问题课时很少,讲得也比较初步,离案例化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。
3、教学方面的建议
在教学方面,我们认为应当“联合求发展”,扩大辽宁省软件学院的整体知名度,同时教育厅在教学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。具体合作包括:教师交流、课程交流、课件交流、共同开发公共课程、同企业共同建立面向所有软件学院的虚拟的实践基地,并从教育科研经费上予以支持,启动基地的建设,提高实践基地的规范程度和实践水平。
    在软件学院聚集的沈阳或大连建立软件学院管理专家委员会,统一进行优秀教师认定、公共软件课程认定及其任课资格认定。真正使优势师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,减少不必要的低层次的重复投资和建设,降低各学校的办学成本,使各学校能够有充足的精力用于提高办学特色上来,提高软件人才培养标准化的水平和教学质量。
    省里要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,以利于学校间的比较和共同发展。由于软件学院的特殊性,在保证公共软件课程规范的同时,允许各学校在教学方法和特色课程上进行创新,提高整个辽宁省软件学院的教学水平。同时在教学信息化方面,政府要制定标准,以便于各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学校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,提高软件学院管理对市场的敏感程度和反应速度。
页脚